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第二届全国高校地理与遥感研究生学术论坛分享嘉宾(分会场三、四)

秉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加强同领域学子友好联系的宗旨,太阳成集团tyc7111cc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地理与遥感研究生学术论坛。

本次学术论坛以地理学科视角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服务国家科研四个面向,设置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空间信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四个讨论主题,立足于各大院校的专业特色,也紧密结合着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希望通过本次学术论坛,积极倡导创新实践,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校内相关院系以及全国其他高校同领域学子之间的友好联系。

本次论坛共设有四个分会场,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将于各分会场进行主题各异的专题学术报告,并由高水平学术专家进行点评。这期推送为大家带来专题学术报告嘉宾的详细介绍,快来认识一下优秀的他/她吧!


分会场三:探索时空信息应用,打造智能美好未来

腾讯会议ID882-850-341

嘉宾牛玉娇

报告题目:Quantifying discrepancies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easonal variations between IGS station positions and load models

嘉宾介绍:牛玉娇,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2018级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参考框架精化和坐标时间序列分析,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Geodesy,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两篇,另有一篇正在审稿中。

报告简介:地表质量重新分布是引起地壳形变呈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能够利用GNSS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还可以通过表面负载模型来拟合。现有研究表明由GNSS和负载模型获得的季节性地表形变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水平方向。本研究通过比较全球900个测站IGS第二次重处理与负载模型生成的三维季节性变形,结果表明负载形变可以解释43%GNSS垂直周年变形,水平方向可解释率低于20%。为了分析剩余GNSS季节性形变的可能来源,本文定量研究了分析中心内部的不一致性,GNSS交点年误差,区域负载形变以及负载模型的不确定度等对GNSS季节性形变的贡献。

嘉宾九:王立波

6AA7A

报告题目:一个面向城市遥感影像语义分割任务的UTransformer网络

嘉宾介绍:王立波,太阳成集团tyc7111cc2019级博士,师从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方圣辉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与遥感。博士期间总计发表9SCI,第一作者有5篇,其中4篇为遥感领域Top期刊,受邀担任ISPRS,JAG,IEEE TGRS等十多个国际知名遥感期刊审稿人。就读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荣获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学术创新奖一等奖,第七届中国软件杯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报告简介:遥感图像的语义分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变化检测、环境保护和经济评估等领域。多年来卷积神经网络(CNN)一直主导着语义分割的研究,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然而,卷积算子固有的局部感受野限制了CNN对全局信息建模,导致其在语义分割任务中遭遇瓶颈。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Transformer的解码器,并构建了一个UTransformerUNetFormer)网络用于城市场景的语义分割任务。该网络开发了一种高效的全局-局部注意力机制,以应对城市遥感图像中多样的人造物和复杂的背景。同时,该网络也能适配不同体量的编码器,实现高效或高精度的语义分割。最后,在4个开源数据集上良好的性能验证了UNetFormer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嘉宾郭昊南

报告题目:遥感影像的智能高精建筑制图研究

嘉宾介绍:郭昊南,太阳成集团tyc7111cc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1+4硕博连读博士生,师从张良培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影像建筑物识别与制图。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包含RSE,ISPRSPE&RS,IEEETGRS等遥感领域权威期刊,其中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曾获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研究生学术创新二等奖、优秀硕士新生奖。

报告简介:建筑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载体;高精建筑信息是实现实景三维建设、自动驾驶等前沿应用的必备要素。面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报告人开展了系列基于遥感影像的智能高精建筑制图研究,为实现大范围、高精度、强时效的建筑数据库构建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复杂城市场景内建筑物存在语义差异的问题,提出了场景驱动的多任务建筑物提取网络框架,该框架将场景先验信息引入建筑提取领域,提升了大范围建筑制图精度。针对已有模型边缘模糊与漏分错分等问题,提出了耦合方向场的边缘优化网络,大大降低了树木遮挡影响以及建筑边缘不确定性。针对尚未有方法能满足建筑数据库更新的迫切需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显著性引导的半监督建筑物自动化更新算法。该方法通过学习少量标注样本更新已有建筑数据库,实现了实时高精度建筑轮廓制图,解决已有方法提不准、标注慢、更新难的问题。

嘉宾十一李红丽

报告题目:基于MODISFY-4A/AGRI传感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交叉定标的研究

嘉宾介绍:李红丽,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1级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感器交叉辐射定标及不同传感器数据辐射归一化。曾两次获得郑州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郑州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

报告简介:本文利用MODIS观测资料对FY-4A/AGRI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进行交叉辐射定标。考虑时间、观测几何、视场以及含云量等条件确定研究区域,根据均匀性阈值条件筛选出均匀区。通过6S辐射传输模型获得参考传感器和待定标传感器对应波段的光谱匹配因子,参考传感器均匀区内像元经过光谱校正得到待定标传感器表观反射率模拟值,与DN值进行线性拟合得到AGRI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交叉定标系数。最后检验了交叉定标系数的可靠性,并对不确定性因素分析计算各波段的不确定度。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AGRI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交叉定标系数计算,为不同遥感数据的辐射归一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嘉宾十二吴瀚逸

报告题目: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长三角地区高温风险综合评估

嘉宾介绍:吴瀚逸,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2022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新生。研究方向为高温风险评估。曾获 2022年地理科学学部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第四届研究生学术能力竞赛三等奖等奖项。

报告简介:在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城市化程度加剧以及社会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夏季高温天气对于城市群居民健康影响愈发严重,所以对高温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对于有效应对高温天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评估方法与数据源的空间局限性限制了在更精细的尺度上对于高风险区域的识别与划分。因此,本文以多源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危险性、暴露度以及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高温风险进行定量计算。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高温风险具有显著空间差异性 与主导模式 。本研究能够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高温风险应对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数 据,对于其它区域开展高温风险评估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分会场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共筑生态文明国家

腾讯会议ID888-547-271

嘉宾十三潘思佩

报告题目:Urban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 coupling and decoupling perspective

嘉宾介绍:潘思佩,先后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为南京农业南京农业大学博一在读生,导师为欧名豪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规划、生态系统服务、低碳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变化。

报告简介:1.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2000-2020).

2.Gravity center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change in China

3.Identifying hotspot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4.Coupling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5.Decoupling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Decoupl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urbanization processes is a critical challenge at this point in history. This study intend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s of urban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t the county level from a coupling and decoupling perspective, which can advance policy enlightment of low-carb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30·60 dual carbon” goal.

嘉宾十四张棋

报告题目:中国自然状态下气象干旱到水文干旱传递的时空特征

嘉宾介绍:张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2021级博士生,自然地理专业。本硕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 4篇,硕士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易智瑞GIS开发大赛全国三等奖。

报告简介:了解气象干旱到水文干旱传递所需的时间,有助于未来水文干旱的早期预警。目前现有研究大多采用观测径流数据(通常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量化自然条件下气象干旱到水文干旱的传递特征至关重要。

嘉宾十五郭银坤

报告题目:基于多源生态环境网络的数据整合及城市群生态评估

嘉宾介绍:郭银坤,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遥感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赵祥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学习在土地覆盖分类上的应用、超分辨率与样本迁移、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曾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报告简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利用遥感手段整合多源数据是一种保护和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现有矢量网格化方法的缺陷、数据属性差异导致了栅格、矢量数据融合困难,如何有效整合多源生态环境数据显得至关重要。此外,现有生态环境评估指标对于人类影响考虑较少,本研究将整合表征人类活动影响的网格化数据和气候、水文、地表属性等数据构建表征稳定性、扰动、交互与功能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新指标,探究中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城市群2001-2020年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同时特别针对城市核心与扩展区进行研究,最终发现三大城市群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提高,但核心区域扩展区表现出基本不变或更差的趋势。

嘉宾十六赵思晴

报告题目:中国代表性本土有用维管植物的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受保护现状

嘉宾介绍:赵思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2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赵祥教授。研究兴趣为遥感在生物多样性及自然保护地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生态安全,生态位建模等。在校期间获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研究生学术创新二等奖,本科生国家奖学金等,以第一作者累积发表SCI两篇,另有一篇在审稿中。

报告简介:中国共有10,808种本土有用维管植物,作为珍贵的遗传资源,其在人与自然和谐中承载着约12种使用用途,这些植物目前的多样性分布中心是否得到了充分保护,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却处于研究空白阶段。使用中国数字标本馆提供的地理参考坐标,我们选择了其中最常出现的,也是被人类使用最频繁的1170种常见代表性的八科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多样性热点,热点受保护现状,并且规划了应该如何在未保护的地区进行自然保护区建设来保护其中的特有种,以最大化提高保护效益。研究发现这些维管植物主要分布在3000m以下,在110°E27°N呈现出单峰分布。确定了十二个多样性热点中心,其主要分布在华西南。通过空间叠置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发现,19.80%的特有物种热点被保护,这一比例略高于非特有物种受保护的比例17.61%,却也不到二成的比例。鉴于发现特有物种大量分布在未保护的多样性中心,我们建议在它们分布的30°N以下的亚热带山区栖息地中设立专有保护区,以助力我国生态文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文本:罗芳

供图:各位嘉宾